微信公众号
汇款信息
  • 邮局汇款
  •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资源所区划楼315

  • 收款人:

    《中国农业信息》编辑部

  • 邮   编:

    100081

  • 银行汇款
  • 帐   号:

    11050601040011896

  • 开户行:

    农行北京北下关支行

  • 单   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联系电话:

    010-82109632

  • 附言注明第一作者姓名或稿件号,以便核对
  • 2022年 第34卷 第5期
    • 主       编:吴文斌
    • 创刊时间:1989年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国内刊号:11-4922/S
    • 国际刊号:1672-0423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出版单位:《中国农业信息》 编辑部
  • 出版日期:2022-10-25

  • 当期目录
  • 本期推荐
  • 下期目录
  • 点击排行
  • 过刊浏览
    2022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10-25
      
    简明目录
    带摘要目录
  • 耿云憬,姜爱辉,冷佩
    2022.34(5):1-10[摘要(63)][PDF(492.42 M)]   HTML[HTML]

    【目的】 利用2018—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的雷达数据对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正阳县、平舆县、汝南县的冬小麦种植面积进行提取,为雷达数据在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在对冬小麦生长关键物候期多时相Sentinel-1A 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中VV极化和VH极化影像的后向散射系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最大似然法开展了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正阳县、平舆县、汝南县4个“产粮大县”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研究,并通过统计年鉴数据对VV极化和VH极化的冬小麦提取结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利用2018年12月22日,2019年3月28日和2019年4月21日的SAR时间序列影像数据进行冬小麦分类提取。【结果】 从整个研究区来看VV极化方式的提取结果为4 461.14 km2,VH极化的结果为4 277.22 km2,与统计数据相比,VV极化的误差为13.17%,VH极化的误差为8.51%,VV极化的提取误差要大于VH极化的提取误差。各个县的结果显示,VH极化的提取误差均小于VV极化的结果,误差最小的为利用VH极化提取的正阳县的结果,误差仅为1.85%,误差最大的为利用VV极化提取的平舆县的结果,误差为19.72%。【结论】 基于冬小麦生长关键物候期多时相Sentinel-1A的后向散射系数,能够实现较高精度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
    Doi:10.12105/j.issn.1672-0423.20220501

  • 李玮,杨建波,温锦盼,侯宁
    2022.34(5):11-23[摘要(24)][PDF(251.89 M)]   HTML[HTML]

    【目的】 通过研究定级单元划分方法,为耕地级别区域划分和基准地价水平测算的合理性奠定基础。【方法】 文章以洛宁县耕地为例,基于局委收集以及外业实地调查获取实地数据资料,运用GIS分析技术分别以地块法、网格法两种方法确定评价单元,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定级因素因子体系,因素因子加权求和得到定级指数,采用级别面积比例分析、级别定级指数分析、级别重叠度分析以及级别纯收益分析四方面的内容验证两种方法对于级别区域划分的合理性。【结果】 (1)较地块法而言,网格法定级指数表现为最大最小值一致的情况下中间数值呈现左倾趋势;变异系数对比上,地块法较网格法更稳定。(2)级别空间分布上两种方法均呈现出以县城为中心向县域边缘逐级扩散的趋势;面积分布上两种方法划分的级别面积存在一定差异。(3)级别面积重叠度分析上,网格法高于地块法的级别面积比例为82.65%,说明按网格法划分级别的话,评价单元的级别普遍会高,表现在各级别重叠度上,两种方法在2级、3级地重叠度相差不大,在1级、4级地上重叠度相差较大。(4)级别定级指数与纯收益分析上,地块法与网格法的相关度R值分别为0.367和0.382,地块法、网格法的显著程度分别为0.05和0.01,两种方法的级别定级指数与土地的亩均纯收益均是相关的。【结论】 地块法与网格法级别划分的整体趋势一致,地块法较网格法来说更稳定,级别划分更合理。综上所述,两种方法在级别划分过程中各有优缺点,该结果的研究对于更好的划分耕地级别区域提供依据,并对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促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可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Doi:10.12105/j.issn.1672-0423.20220502

  • 李禹萱,冷佩,范锦龙
    2022.34(5):24-32[摘要(33)][PDF(203.93 M)]   HTML[HTML]

    【目的】 利用我国第二代风云极轨卫星(FY-3C与FY-3D)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乌克兰农作物长势进行持续监测,为及时且准确掌握乌克兰作物生长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当旬NDVI值与过去多年历史平均值构建的NDVI差值模型、以及当旬NDVI值与历史平均值绘制的时间序列曲线,动态监测2022年3—7月乌克兰冬季作物生长状况。基于NDVI差值模型,从3月上旬开始,以旬为尺度绘制作物长势分布图,并根据NDVI差值模型计算结果,将作物长势划分为5个等级:差、较差、正常、较好和好。同时,乌克兰全境,尤其是俄罗斯相邻的北部和东部5个州的NDVI平均值被用于绘制作物生长时间序列曲线。【结果】 结果显示,2022年3—7月初,乌克兰的农作物长势呈“前期较差,后期较好”的状态,整体优于多年均值。生成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显示,4月上升略有滞后,4月底到6月底逐步升高,7月初NDVI值略有下降,但仍高于过去多年的平均值。【结论】 上述结果证明乌克兰冬季作物的生长状况并未因俄乌冲突的发生和持续受到严重影响。
    Doi:10.12105/j.issn.1672-0423.20220503

  • 张强,高睿,于国庆,刘丽娇,邓清,梁安宝
    2022.34(5):33-39[摘要(28)][PDF(192.88 M)]   HTML[HTML]

    【目的】 为证明垂起无人机免像控技术在无人农机路径规划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文章采用自主研发的地面站系统及飞控软件进行航规划,采用垂起无人机自动进行航空摄影。同时,采用无人机高精度惯导和实时差分技术,在无像控点及免像控点的条件下自动生成高精度地面底图。【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该应用实验中的10处检测点,△X、△Y、△H分别取得了平均0.026,0.027和0.042的精度结果,10处检测点的精度均保持在0.05 m以下。同时验证了无人农机根据此航摄影像规划路径后的田间作业效果,无人插秧机可以较好的沿规划路径进行作业,作业路径规范、整齐。【结论】 该应用结果证明垂起无人机免像控技术的应用,完全能够满足无人农机作业需求,能够有效提升作业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Doi:10.12105/j.issn.1672-0423.20220504

  • 李俊,朱尚尚,童毅,任前程,黄婕,胡宇,李佳佳
    2022.34(5):40-53[摘要(47)][PDF(273.90 M)]   HTML[HTML]

    【目的】 为了快速准确获取农业科研试验中具有体量大、种类繁多且复杂、可变性大、对真实性有严格要求等特点的田间植株表型数据。【方法】 文章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构建了一个农业试验中大数据采集应用系统,用于辅助人工进行试验数据采集与应用。数据采集方法有基于NodeMcu开发板结合传感器获取环境数据、通过树莓派连接摄像头对试验区域进行图像采集并利用物联网设备上传至数据库、网络爬虫、通过终端设备记录作物单株形态等。获得数据后对不同来源数据进行清洗与处理,将原始数据与清洗处理后的数据分别存储至不同数据区域中并固化,通过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读写操作,最后利用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进行监控与处理,将结果以图像、表格和视频等形式提交到前端交互网站。【结果】 基于构建的大数据采集系统获得了5 450幅大豆叶片图像,然后利用yolov5的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最终实现了大豆叶形分类识别;利用株高测量设备获取了1 306株大豆株高数据,结果较为可靠。【结论】 研究表明,该系统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高、用途广泛、构建成本低和可拓展性强等特点,将多种技术运用于农业试验的数据获取中,规范化试验流程与数据保存,提高数据获取的广度和数据利用的深度,为更深层次的农业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Doi:10.12105/j.issn.1672-0423.20220505

  • 沙亚哈提·布拉勒,邵战林,马慧,李向东
    2022.34(5):54-67[摘要(32)][PDF(18878.53 K)]   HTML[HTML]

    【目的】 新疆伊宁市具有典型的自然条件,同时社会经济结构多样,各乡镇距离与伊宁市市区较近,研究宅基地有偿使用的影响因素极具可复制性和代表性,探析农户分化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供给对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对深化伊宁市及不同区域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范农村土地管理、提高农户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 基于农户视角下,文章通过对伊宁市各乡镇村实地抽样调查方式,构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指标体系,并通过熵权法测算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指数;同时建立二元Logistics模型,运用实证检验来分析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与农户分化对宅基地有偿使用意愿的影响。【结果】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越完善,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概率越大,且公共服务设施实证检验中医疗设施、交通设施、生产与生活设施对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意愿影响显著,而教育设施影响不显著;农户分化程度的大小,具有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影响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意愿起到调节作用,且农户分化程度越大越能促进农村宅基地生产经营规模多效利用,从而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对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意愿的正向影响。【结论】 为促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集约节约使用农村土地,盘活利用宅基地,应该因地制宜,以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为主,法律手段为辅,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拓宽农户就业创业渠道,提升宅基地地价和价值辐射,提高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的意愿;并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实施差别化宅基地有偿使用调控政策,防止宅基地违建和规范使用。
    Doi:10.12105/j.issn.1672-0423.20220506

  • 闫中禹,曹卫华
    2022.34(5):68-76[摘要(24)][PDF(201.50 M)]   HTML[HTML]

    【目的】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农业产值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学方法探究广西农业产值的空间变异特征,并揭示其空间分异格局对相关因素的响应规律,为农业决策管理部门的农区分类管理和精准农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文章首先通过四倍法去除异常值并通过样本代表系数校验获取采样样本70个,然后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得出样本的统计特征值并进行分析,最后运用地统计学理论分析广西地区农业生产信息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并运用Kriging插值法和莫兰指数对广西农业产值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 广西农业产值的原始数据和对数变换的变异系数分别是61%和21%,属于中等变异性;通过理论模型拟合结果对比选取Gaussian模型进行拟合,其块金效应为0.226%;最后,使用莫兰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其全局莫兰指数为0.327 661,表明其空间分布不是随机的,内部存在明显空间集聚性。【结论】 广西的农业产值的空间变异特征主要受其结构性因素影响,随机性因素对该区域的空间变异性影响较小,分析其空间发现,农业产值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地貌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相似性,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其集聚性,总体上广西农业产值高高值集聚区在西北地区,低低值集聚区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其他地区集聚性不明显。
    Doi:10.12105/j.issn.1672-0423.20220507

  • 耿云憬,姜爱辉,冷佩
    2022.34(5):1-10[摘要(63)][PDF(492.42 M)]   HTML[HTML]

    【目的】 利用2018—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的雷达数据对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正阳县、平舆县、汝南县的冬小麦种植面积进行提取,为雷达数据在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在对冬小麦生长关键物候期多时相Sentinel-1A 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中VV极化和VH极化影像的后向散射系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最大似然法开展了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正阳县、平舆县、汝南县4个“产粮大县”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研究,并通过统计年鉴数据对VV极化和VH极化的冬小麦提取结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利用2018年12月22日,2019年3月28日和2019年4月21日的SAR时间序列影像数据进行冬小麦分类提取。【结果】 从整个研究区来看VV极化方式的提取结果为4 461.14 km2,VH极化的结果为4 277.22 km2,与统计数据相比,VV极化的误差为13.17%,VH极化的误差为8.51%,VV极化的提取误差要大于VH极化的提取误差。各个县的结果显示,VH极化的提取误差均小于VV极化的结果,误差最小的为利用VH极化提取的正阳县的结果,误差仅为1.85%,误差最大的为利用VV极化提取的平舆县的结果,误差为19.72%。【结论】 基于冬小麦生长关键物候期多时相Sentinel-1A的后向散射系数,能够实现较高精度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
    Doi:10.12105/j.issn.1672-0423.20220501

  • 李玮,杨建波,温锦盼,侯宁
    2022.34(5):11-23[摘要(24)][PDF(251.89 M)]   HTML[HTML]

    【目的】 通过研究定级单元划分方法,为耕地级别区域划分和基准地价水平测算的合理性奠定基础。【方法】 文章以洛宁县耕地为例,基于局委收集以及外业实地调查获取实地数据资料,运用GIS分析技术分别以地块法、网格法两种方法确定评价单元,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定级因素因子体系,因素因子加权求和得到定级指数,采用级别面积比例分析、级别定级指数分析、级别重叠度分析以及级别纯收益分析四方面的内容验证两种方法对于级别区域划分的合理性。【结果】 (1)较地块法而言,网格法定级指数表现为最大最小值一致的情况下中间数值呈现左倾趋势;变异系数对比上,地块法较网格法更稳定。(2)级别空间分布上两种方法均呈现出以县城为中心向县域边缘逐级扩散的趋势;面积分布上两种方法划分的级别面积存在一定差异。(3)级别面积重叠度分析上,网格法高于地块法的级别面积比例为82.65%,说明按网格法划分级别的话,评价单元的级别普遍会高,表现在各级别重叠度上,两种方法在2级、3级地重叠度相差不大,在1级、4级地上重叠度相差较大。(4)级别定级指数与纯收益分析上,地块法与网格法的相关度R值分别为0.367和0.382,地块法、网格法的显著程度分别为0.05和0.01,两种方法的级别定级指数与土地的亩均纯收益均是相关的。【结论】 地块法与网格法级别划分的整体趋势一致,地块法较网格法来说更稳定,级别划分更合理。综上所述,两种方法在级别划分过程中各有优缺点,该结果的研究对于更好的划分耕地级别区域提供依据,并对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促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可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Doi:10.12105/j.issn.1672-0423.20220502

  • 李禹萱,冷佩,范锦龙
    2022.34(5):24-32[摘要(33)][PDF(203.93 M)]   HTML[HTML]

    【目的】 利用我国第二代风云极轨卫星(FY-3C与FY-3D)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乌克兰农作物长势进行持续监测,为及时且准确掌握乌克兰作物生长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当旬NDVI值与过去多年历史平均值构建的NDVI差值模型、以及当旬NDVI值与历史平均值绘制的时间序列曲线,动态监测2022年3—7月乌克兰冬季作物生长状况。基于NDVI差值模型,从3月上旬开始,以旬为尺度绘制作物长势分布图,并根据NDVI差值模型计算结果,将作物长势划分为5个等级:差、较差、正常、较好和好。同时,乌克兰全境,尤其是俄罗斯相邻的北部和东部5个州的NDVI平均值被用于绘制作物生长时间序列曲线。【结果】 结果显示,2022年3—7月初,乌克兰的农作物长势呈“前期较差,后期较好”的状态,整体优于多年均值。生成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显示,4月上升略有滞后,4月底到6月底逐步升高,7月初NDVI值略有下降,但仍高于过去多年的平均值。【结论】 上述结果证明乌克兰冬季作物的生长状况并未因俄乌冲突的发生和持续受到严重影响。
    Doi:10.12105/j.issn.1672-0423.20220503

  • 张强,高睿,于国庆,刘丽娇,邓清,梁安宝
    2022.34(5):33-39[摘要(28)][PDF(192.88 M)]   HTML[HTML]

    【目的】 为证明垂起无人机免像控技术在无人农机路径规划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文章采用自主研发的地面站系统及飞控软件进行航规划,采用垂起无人机自动进行航空摄影。同时,采用无人机高精度惯导和实时差分技术,在无像控点及免像控点的条件下自动生成高精度地面底图。【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该应用实验中的10处检测点,△X、△Y、△H分别取得了平均0.026,0.027和0.042的精度结果,10处检测点的精度均保持在0.05 m以下。同时验证了无人农机根据此航摄影像规划路径后的田间作业效果,无人插秧机可以较好的沿规划路径进行作业,作业路径规范、整齐。【结论】 该应用结果证明垂起无人机免像控技术的应用,完全能够满足无人农机作业需求,能够有效提升作业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Doi:10.12105/j.issn.1672-0423.20220504

  • 李俊,朱尚尚,童毅,任前程,黄婕,胡宇,李佳佳
    2022.34(5):40-53[摘要(47)][PDF(273.90 M)]   HTML[HTML]

    【目的】 为了快速准确获取农业科研试验中具有体量大、种类繁多且复杂、可变性大、对真实性有严格要求等特点的田间植株表型数据。【方法】 文章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构建了一个农业试验中大数据采集应用系统,用于辅助人工进行试验数据采集与应用。数据采集方法有基于NodeMcu开发板结合传感器获取环境数据、通过树莓派连接摄像头对试验区域进行图像采集并利用物联网设备上传至数据库、网络爬虫、通过终端设备记录作物单株形态等。获得数据后对不同来源数据进行清洗与处理,将原始数据与清洗处理后的数据分别存储至不同数据区域中并固化,通过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读写操作,最后利用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进行监控与处理,将结果以图像、表格和视频等形式提交到前端交互网站。【结果】 基于构建的大数据采集系统获得了5 450幅大豆叶片图像,然后利用yolov5的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最终实现了大豆叶形分类识别;利用株高测量设备获取了1 306株大豆株高数据,结果较为可靠。【结论】 研究表明,该系统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高、用途广泛、构建成本低和可拓展性强等特点,将多种技术运用于农业试验的数据获取中,规范化试验流程与数据保存,提高数据获取的广度和数据利用的深度,为更深层次的农业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Doi:10.12105/j.issn.1672-0423.20220505

  • 沙亚哈提·布拉勒,邵战林,马慧,李向东
    2022.34(5):54-67[摘要(32)][PDF(18878.53 K)]   HTML[HTML]

    【目的】 新疆伊宁市具有典型的自然条件,同时社会经济结构多样,各乡镇距离与伊宁市市区较近,研究宅基地有偿使用的影响因素极具可复制性和代表性,探析农户分化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供给对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对深化伊宁市及不同区域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范农村土地管理、提高农户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 基于农户视角下,文章通过对伊宁市各乡镇村实地抽样调查方式,构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指标体系,并通过熵权法测算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指数;同时建立二元Logistics模型,运用实证检验来分析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与农户分化对宅基地有偿使用意愿的影响。【结果】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越完善,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概率越大,且公共服务设施实证检验中医疗设施、交通设施、生产与生活设施对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意愿影响显著,而教育设施影响不显著;农户分化程度的大小,具有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影响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意愿起到调节作用,且农户分化程度越大越能促进农村宅基地生产经营规模多效利用,从而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对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意愿的正向影响。【结论】 为促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集约节约使用农村土地,盘活利用宅基地,应该因地制宜,以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为主,法律手段为辅,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拓宽农户就业创业渠道,提升宅基地地价和价值辐射,提高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的意愿;并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实施差别化宅基地有偿使用调控政策,防止宅基地违建和规范使用。
    Doi:10.12105/j.issn.1672-0423.20220506

  • 闫中禹,曹卫华
    2022.34(5):68-76[摘要(24)][PDF(201.50 M)]   HTML[HTML]

    【目的】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农业产值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学方法探究广西农业产值的空间变异特征,并揭示其空间分异格局对相关因素的响应规律,为农业决策管理部门的农区分类管理和精准农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文章首先通过四倍法去除异常值并通过样本代表系数校验获取采样样本70个,然后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得出样本的统计特征值并进行分析,最后运用地统计学理论分析广西地区农业生产信息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并运用Kriging插值法和莫兰指数对广西农业产值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 广西农业产值的原始数据和对数变换的变异系数分别是61%和21%,属于中等变异性;通过理论模型拟合结果对比选取Gaussian模型进行拟合,其块金效应为0.226%;最后,使用莫兰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其全局莫兰指数为0.327 661,表明其空间分布不是随机的,内部存在明显空间集聚性。【结论】 广西的农业产值的空间变异特征主要受其结构性因素影响,随机性因素对该区域的空间变异性影响较小,分析其空间发现,农业产值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地貌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相似性,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其集聚性,总体上广西农业产值高高值集聚区在西北地区,低低值集聚区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其他地区集聚性不明显。
    Doi:10.12105/j.issn.1672-0423.20220507

通知公告
更多>>